有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到齐国去。师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个拐弯处,看见一座土地庙,旁边有一棵高大无比的栎树。大到什么程度呢?树阴数十里,树身粗到数百人合抱而围不拢,树梢探云间。弟子们非常惊异地纷纷跑过去观看,匠石却视而不见继续走路。弟子追上前来好奇地问师傅:“我们生平从未见过这么高大华美的树,师傅怎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?”没想到徒弟眼中的奇树,在师父眼里竟然只是一文不值的朽木!他说:“这棵树没什么用。用来造船,船会沉;做棺材,棺材会腐烂;做家具,家具会破裂;作门窗,门窗会溢出汁液;做柱子,柱子会招虫蚁。正是因为它没有用,才会这么长寿,这么高大。”
晚上,木匠梦见这棵大树对他说:“你怎么能说我没用呢?你想想看,那些所谓有用的橘树、梨树和柚树,在果实成熟时,就会被人拉扯攀折,树很快就会死掉。一切有用的东西无不如此。我这一生,从做小树起,就努力做到毫无用处,多次犯险,差一点就死于你这类木匠之手。你眼中的无用,对我来说,正是大用。假如我像你所说的那样有用,岂不早就被砍了吗?”木匠醒来,若有所悟。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。徒弟问道:“它既然向往无用,为什么要长在地土庙旁边,引人注意呢?”木匠答道:“如果它不是长在庙旁边,而是长在路中央,不也早就被人砍掉当柴烧了吗?”
结合材料,分析《飞禽走兽》这篇寓言的立意。
立意:事物的价值往往取决于视角和处境,表面上看似“无用”的事物可能蕴含着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大用。匠石认为栎树毫无实用价值,而栎树却通过无用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,揭示了“无用之用”的哲理;徒弟的追问与木匠的回答进一步说明,事物的存在意义需结合具体环境辩证看待。
这则寓言通过匠石与栎树的对话展开对立意层次的阐释。首先,匠石以功利视角否定栎树的价值(造船、做家具等均不可行),而栎树以自身经历反驳,指出“无用”正是其保全生命的根本(若有用则早被砍伐)。其次,徒弟的疑问(为何长在庙旁)引出更深层思考:事物的存在需与环境适配——庙旁的“无用之树”因其地理位置避免了被当作柴烧的命运。最终立意可总结为:不同立场下对“价值”的评判具有相对性,真正的智慧是找到自身与环境的平衡点,看似无用的特质可能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优势。
上一篇:doesn't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