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主席一生中8次落泪,都是为谁?背后故事感动无数人!

母亲仙世,泣不成声

1919年初,新民学会所有赴法留学会员手续全部办好。3月初,毛泽东接到母亲病重消息,他决定辞职回湖南。回到长沙后,毛泽东就开始主持新民学会会务,为了解决生活问题,他来到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,每周上6节课。

毛 主 席与母亲合影

回到长沙时,毛泽东就通知毛泽民、毛泽覃护送母亲来长沙治病。毛泽东平时工繁忙,还在组织学生爱国运动,但他还是抽了时间带着母亲去看病。文七妹患的是淋巴腺炎,毛泽东请了很多医生诊治,效果还是不明显。

当时,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52岁,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离开家乡最远的一次,也是第一次来到长沙。

毛泽东知道,母亲来长沙太难得了,恰好二弟泽明、三弟泽覃也在这里。毛泽东就带着母亲,和两位弟弟,一起到一家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合影。

然而,毛泽东万万没想到,这段时间是他跟母亲最后一次相聚。文七妹在长沙生活一段时间后,看到儿子日出晚归,她执意要回韶山冲。毛泽东执拗不过,只得让两位弟弟护送母亲回家。

10月5日,文七妹在韶山冲病逝,享年52岁。毛贻昌派毛泽覃来长沙送信,噩耗传来,毛泽东泪如雨下,他放下一切工作,立即跟毛泽覃回韶山冲。回到家中时,文七妹已经入殓两天。

毛泽民告诉哥哥,母亲临终前一直在呼喊着“石三伢子”。毛泽东再也控制不住眼泪,他冲到母亲棺木前,扶棺痛哭。

当天晚上,毛泽东为母亲守灵,他彻夜未眠。那天晚上,毛泽东母亲灵位前,写下了一生中最长的一篇诗歌,《四言诗·祭母文》。

给母亲守灵七日后,毛泽东再次离开韶山冲,回到长沙。毛泽东对母亲无比思念,他在给好友的信中,一再称赞母亲的高尚品德。

毛 主 席祭母文

开慧牺牲,痛彻心肝

1931年春,毛泽东在指挥红军取得第一次反“围剿”的重大胜利后,立即采取对策,领导红军跳出外线,开始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二次“围剿”的战斗。

当部队行进到闽西的一个小镇时,毛泽东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一则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:

 “共党匪首毛泽东之妻杨开慧昨日在长沙被处决。”

毛泽东顿时感到天旋地转,大脑一时出现空白,脸色苍白得似大病一场一样,吓得警卫员吴吉清不知如何是好。

当时和他在一起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得知情况后,立即赶到指挥部,他拿过毛泽东手中的报纸一看,才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。

朱德只好劝毛泽东要节哀顺变,并说开慧牺牲得很勇敢,不愧为你毛润之的妻子。

自从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,毛泽东一直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。但是,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反“围剿”的关键时刻,作为一个历史巨人,他暂时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在一边,全身心地投到指挥第二次反“围剿”的斗争中。

不久,第二次反“围剿”取得伟大胜利,红军也回到驻地休整。只有到这时,毛泽东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爱妻。

毛 主 席与妻子杨开慧

他要警卫员找来笔墨,给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,对杨开慧的死表示无限的怀念和追思,说“开慧之死,百身莫赎”,并在一张纸上为杨开慧写了碑文:

 “毛母杨开慧墓。男岸英、岸青、岸龙刻。民国十九年冬立。”

同时,毛泽东还交给有关人员大洋若干元,要他们设法送到板仓杨开慧的亲戚处,作为立碑之费用。

对于爱妻杨开慧的死,在很长一段日子里,毛泽东不能原谅自己。因为他深知杨开慧死的一个很大原因,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夫人。

所以,多年来,毛泽东一直思念着杨开慧,在他的情感世界里,也始终占着主导位置。

人民疾苦,挥泪送衣

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,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。在危急时刻,毛泽东力挽狂澜,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,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。

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,被形象地称为“干人”,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。所以,红军所到之处,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“干人”。

旧中国百姓

这些“干人”一个个衣不蔽体,骨瘦如柴。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,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。

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,人们看到,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,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。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。

此时,毛泽东从后面走来,见前面围着很多人,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。一位红军战士答道:“老妈妈说,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,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。她没有活路,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。”

听到这儿,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。毛泽东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,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,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。

他蹲下来,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:“老人家,你记住,我们是红军,红军是‘干人’的队伍。”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,嘴里连声念叨:“红军,红军……”领着她的小孙子,颤巍巍地走了。

颇富同情心的毛泽东为“干人”情不自禁流泪,告诉我们时刻不要忘记穷人。这样的泪水流给了穷人,也流给了自己。

毛泽东看到老百姓生活如此艰难,既感到难过,也感到内疚,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,表达了一代伟人纯朴、深厚的爱民之心。

旧时代中国儿童

警卫胡昌保,救命之恩

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,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,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。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。

途中,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,逗得大家直笑。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,他说:“歇歇脚吧!”说着,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,大家也围着他坐下。

正在说笑之际,忽然,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。这时,大家才听清天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,抬头一看,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。

毛 主 席警卫

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,可来不及了。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,敌机便俯冲下来,扔下了几颗炸弹。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,爆炸声震耳欲聋。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。

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“主 席——”,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,趁势将他推向一边。瞬间,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。

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,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,浑身是血,倒在地上。所幸,毛泽东没有受伤。

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,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,一边轻轻地呼唤着:“小胡,昌保同志……”在毛泽东的呼唤下,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。

他微微睁开双眼,看到毛 主 席就在身边,忙问:“主 席,您受伤没有?”

“没有,小胡,我很好!”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。

毛泽东连忙喊卫 生员给胡昌保包扎。

“主 席,我不行了……还是留给……”

毛泽东哽咽地说:“昌保,你会好的!”

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,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,缓缓而吃力地说:“同志们,不要难过!你们替我保卫好主 席吧!”

胡昌保看着大家,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,头一歪,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。

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,叫人取来一条毛毯,盖在烈士遗体上。

毛 主 席与警卫员合影

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,毛泽东再也抑制不住悲痛,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了下来……

毛泽东为警卫流泪,不仅救了毛泽东的命,他更是一位品格高尚、工作负责、为人真诚的人,毛泽东的眼泪,更多的是送给了胡昌保的品格和精神。

吴起镇,痛哭红军子弟兵

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。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,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。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。

毛泽东走上讲台,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。

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、憔悴疲惫、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,毛泽东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。

毛泽东含泪说道:“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,遭到了失败,但到了陕北,毕竟还是胜利了!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,损失是惨重的。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,都是革命的种子!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,前途是光明的。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!……”

毛 主 席讲话

毛泽东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,平时轻易不流泪,当着如此众多的人流泪还从来没有过,而这次,这么多红军干部看到了毛泽东这么伤心地流泪。

毛泽东舍得为死去的战友流泪,告诉我们要时刻记住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。这些泪水,既是为牺牲的红军战士,更是为来之不易的胜利。

他是在用自己的泪水告诉大家,既然我们已经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,就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,切不可让先烈的鲜血白流,让我们的苦白吃。

毛岸英,抗美援朝牺牲

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,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,许多人劝毛泽东出面阻止,毛泽东却回答:“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!他不去谁还去!”

然而,毛岸英入朝作战仅仅1个月零3天之后,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,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,正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,时年28岁。

毛泽东获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,长叹一声之后说,牺牲成千上万,无法只顾及此一人。

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曾回忆,“当天晚上,主 席要点烟,火柴盒明明就在面前,他却在口袋里找,泪汪汪的,又不想让人看出来他在哭。”

毛 主 席与毛岸英

整整一夜,毛泽东坐在沙发上没有起身,只是一根接一根抽着烟。

后来,周恩来曾以报告的形式向毛 主 席提出,应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。

毛泽东却说: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必马革裹尸还。”就这样,这位伟大的父亲把儿子永远留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朝鲜战场。

唐山大地震,嚎啕大哭

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,眨眼之间,几乎把市区所有的人都埋在了废墟之下,黑暗笼罩了一切。

当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灾情上报到党中央毛 主 席的手中,此时,距离毛 主 席的亲密战友、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朱德同志逝世还不到一个月,接连不断的噩耗,接二连三的打击,早已让风烛摇曳的毛 主 席身心不堪重负。

在毛 主 席第一时间得知了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灾情后,老人家再也抑制不住骨子里心怀人民的柔情了。

唐山大地震子弟兵

眼睁睁看着灾害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;痛苦地看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工业城市唐山毁于一旦,中国未来的道路将会走向何方?中国人民未来的日子将会过得怎样?一连串巨大的疑惑萦绕在这位时代伟人的脑海里。

但他还来不及思考这些问题之际,身怀天下,心系万民的毛 主 席,早已难掩内心中对人民遭灾受痛的共鸣,灾情报告甫一读完,决堤的泪水汩汩而下,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声响彻了中南海。

周 总 理去世,默默流泪

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、耗尽了心血的周恩来总 理病逝。

在这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内,周恩来的病情报告便不断送到主 席这里来。毛泽东静静地看着这一份又一份的病危报告,治疗方案、抢救方案的报告。

周 总 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,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得知这一噩耗,马上来到毛泽东主 席的大厅,告诉了在毛泽东卧室值班的护士。

中午吃过饭后,毛泽东休息了两个小时,下午3点多钟,政治局派人送来了周 总 理逝世的讣告清样。值班护士小孟收下来,看毛 主 席睡醒觉,精神还算可以,她决定找机会把总 理逝世的消息告诉毛 主 席。

按照惯例,这时小孟给毛泽东主 席读报,读文件。她先读了些别的内容,然后她觉得再也没法隐瞒了,便稍稍停顿了一会儿,拿起那张讣告清样,她一向很高的嗓门,很快的速度,忽然变得低沉、缓慢:“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,因患癌症,医治无效,于1976年……”

周恩来总 理

毛泽东听着听着,慢慢地闭上了眼睛,紧锁起眉头,不一会儿,闭着的眼睛里渐渐溢出两行泪水,一直流到了脸颊。小孟自己已经哭出声来,泣不成句地坚持读完了讣告。

身在重病中的毛泽东没有说一句话,只任泪水默默地流淌,泪水流过了面颊,流到了嘴角,流到了脖颈。

他始终不说一句话。此时,能用什么话来表达感情于万一,几十年同舟共济,几十年风风雨雨,几十年来的得力助手,周恩来先走一步,永远离去了。这对于毛泽东来说,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。长年多病,身心交瘁,力不从心,他不能不触景生情了。

14日下午,工作人员为毛泽东念中央送审的周恩来追悼大会上的悼词稿。

听悼词时,毛泽东再也不能控制自己,失声痛哭。这在毛泽东是极少见的。


相关推荐

评论